台籃雙聯盟在去年合併破局後,本季聲勢皆出現明顯下滑,無論是進場觀眾數量還是線上觀看流量,皆難以重回過去高峰。近日有網友在「D-CARD」發文爆料,指各球團可能於五月召開記者會,正式說明下季是否合併或維持現狀,引發球迷熱議。
台籃雙聯盟在去年合併破局後,本季聲勢皆出現明顯下滑,無論是進場觀眾數量還是線上觀看流量,皆難以重回過去高峰。近日有網友在「D-CARD」發文爆料,指各球團可能於五月召開記者會,正式說明下季是否合併或維持現狀,引發球迷熱議。
PLG品牌價值不如預期 T1前隊伍轉加盟未見效益
過去PLG之所以拒絕合併,主要是認為自身擁有較高的品牌價值,然而本季發展顯示,無論是進場觀眾數據或線上流量,皆呈現明顯下滑。以台南獵鷹為例,從T1轉到PLG後,聲量未見顯著提升,顯示PLG的品牌優勢並未如預期發揮作用。
TPBL成立首季 未能帶動台籃關注度
另一方面,TPBL雖在本季正式成立,並擁有較多隊伍,理論上應有更高話題性,然而與PLG創立首季相比,聲勢仍有落差。TPBL雖保留過去T1聯盟的部分球隊,但在取消「魔獸條款」後,無法吸引NBA級大咖洋將,使台籃無法複製當年魔獸霍華德效應的熱潮,也讓聯盟的市場影響力受到限制。
合併模式仍存變數 制度調整成關鍵
即便雙聯盟合併的可能性提高,但具體合併模式仍有許多變數,包括聯盟名稱、隊伍數量、賽制安排、洋將制度等,都將影響最終決策。特別是TPBL的制度仍有調整空間,如何確保各隊戰力平衡、同時提升聯盟整體關注度,將是未來討論焦點。
台籃何去何從?合併或許是唯一解方
本季雙聯盟的發展顯示,台籃在分裂狀態下難以持續擴大市場,合併儼然成為未來的最可行方案。若雙方確實在五月展開協商,無論結果如何,都將影響台灣職籃未來發展方向,球迷也將密切關注後續動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