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書緯與張宗憲在節目《未過濾的》中,對台灣與美國籃球教育模式的差異發表看法,林書緯更直言,如果林書豪從小在台灣求學,絕對無法進NBA,展現對兩地體系的深刻觀察。
林書緯與張宗憲在節目《未過濾的》中,對台灣與美國籃球教育模式的差異發表看法,林書緯更直言,如果林書豪從小在台灣求學,絕對無法進NBA,展現對兩地體系的深刻觀察。
台灣籃球:高壓訓練下的「職業化」高中生涯
張宗憲回憶高中時期,每天進行三次、每次兩小時的高強度訓練,課堂時間幾乎都在補眠,假日則利用時間放鬆娛樂。對此林書緯感慨表示:「那種生活幾乎是職業球員的訓練量,但卻沒得到任何收入。」這種高壓模式,讓許多球員失去了對籃球的熱情與樂趣。
美國籃球:自由發展與自主練習的環境
相比之下,林書緯分享自己在美國的經歷,每天僅練一次球,重視自主性與興趣驅動。他認為:「在美國,球員是因為熱愛籃球而選擇練習,並且專注於自己想提升的技術;但在台灣,教練主導訓練方向,導致許多球員無法發揮潛能,甚至因此喪失興趣。」
台灣體系的限制:小號四號位的生成
林書緯還點出,台灣籃球常以身高決定球員角色,例如高個子球員無法學習後衛技巧,只能被訓練為中鋒。他認為,這種模式抹煞了球員多樣化發展的機會,進一步限制了籃球的整體發展,而在美國是更多球員的自主訓練,完全不會受到教練干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