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台灣籃球比賽中鮮少看到本土球員扣籃的場面,這讓許多球迷懷念早期SBL聯賽時頻繁出現的精彩扣籃表演。然而,許多球迷可能不知道,當時SBL主場館「白館」的籃框高度較矮,這是本土球員頻頻上演扣籃秀的重要原因。
近年來,台灣籃球比賽中鮮少看到本土球員扣籃的場面,這讓許多球迷懷念早期SBL聯賽時頻繁出現的精彩扣籃表演。然而,許多球迷可能不知道,當時SBL主場館「白館」的籃框高度較矮,這是本土球員頻頻上演扣籃秀的重要原因。
白館拆除與扣籃次數減少
SBL前四季的比賽主要在白館進行,但自2007年白館拆除後,多數比賽轉至新莊體育館,自此SBL本土球員的灌籃次數逐年遞減。白館時期,林志傑扣倒籃框、隔扣吳岱豪,王建惟第一時間補扣等精彩瞬間仍在網上流傳,成為老球迷回憶的經典。
籃框高度影響
根據早期「蘋果新聞」的報導,白館的籃框高度測量顯示其中一側只有299公分,較標準高度305公分低了6公分。這導致不少球員在外線投籃時難以找到手感。2005年陳信安從美國返台後,外線命中率下滑,他直言是因為白館的籃框太矮,並指出「目前SBL幾乎每個人都可以灌籃」。
當年球員回應與見解
當時,包括田壘、羅興樑、楊玉明和楊哲宜等球員都曾針對籃框高度問題發表看法。楊玉明表示,籃框高度確實較矮,以前他膝蓋未受傷時甚至可以灌籃。楊哲宜則指出,自己早在一年多前就發現了這一問題,但認為比賽中雙方都會遇到,因此應算公平。
結論與反思
總結來看,白館籃框高度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早期SBL扣籃的頻繁出現。隨著場館變遷,這種現象逐漸消失,對球迷來說,這不僅是一種遺憾,也反映了球場設施對比賽的潛在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