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IBA亞洲盃籃球賽,中華隊在日前公布第一階段的最終13人名單,而本次中華隊中選進三名控球,而以過去林俊吉在國際賽的表現,他很可能是這支球隊的第三位控球,排在游艾喆、高錦瑋之後,甚至角色有可能被打2號的林秉聖取代。
從2022年亞洲盃,再到去年的世大運,不少球迷好奇為什麼每當國際賽林俊吉的表現就會下滑?這可能必須從林俊吉自身劣勢開始說起。
就以兩年前亞洲盃林俊吉上場最多的一場比賽為例,在和巴林的比賽中,林俊吉全場出賽10分鐘就發生多達3次失誤,比賽中他組織能力不足的問題不只一次被放大,在林俊吉場上的那段時間,多數時候還是交由陳盈駿控球過半場,林俊吉則在外圍游走充當2號射手,這凸顯出他在國際賽層級賽事無法扛純主控的問題。
且在比賽中林俊吉有時甚至停在外線不動,偶而想帶球撕裂禁區,但多數時候卻完全甩不開人,最後撞上人牆失誤收場,這說明林俊吉的速度無法在國際賽場上發揮,而當一名矮後衛在場上失去速度優勢,那基本上破壞力直接減半,此外林俊吉的傳球視野也是一大問題。
而林俊吉之所以在PLG能夠扛起一號重任,很大程度跟聯盟後場強度有關,扣除高國豪之外,稱的上頂級防守球員的只有李楷諺、曼尼高,但前者的防守強度從來沒有在國際賽被認證過,充其量只是國內聯賽的頂級防守者,而後者多數時候都是防守對手洋將,單防到林俊吉的機會也不高,這是林俊吉在PLG沒有碰到太多問題的主因。
無法組織、沒有速度、傳球視野一般、抗壓力不足,這讓林俊吉在國際賽的角色,成為了一名身高只有173公分的射手,這是他去年世大運被高錦瑋、游艾喆兩名學弟完全取代的主因,最簡單粗暴的說法就是技術無法掩蓋硬體條件不足的事實,去年亞運會發揮低迷的盧峻翔,甚至早期的楊敬敏也屬於類似特質的球員,不過這類型的球員往往碰上弱一級的球隊會有不錯的發揮,如對到香港這類球隊,就很適合讓這類型的球員上場,他們往往打的會比一些主力球員更好。
此外今年中華隊陣中還有雙能衛林秉聖,林秉聖組織能力同樣一般,但在過去國際賽上也確實有扛1號的經驗,他的身高比林俊吉足足高出10公分,速度更快、對抗力也更強,加上大心臟特質,讓他在過去的世界盃資格賽、瓊斯盃中都有很好的發揮,尤其世界盃對陣日本一隊、中國一隊、澳洲代表隊都有好表現,這也是林俊吉國家隊生涯從未有過的。